1、原诗: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【资料图】
2、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3、译文:晴天,西湖水波荡漾,在阳光照耀下,光彩熠熠,美极了。
4、下雨时,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,时隐时现,眼前一片迷茫,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。
5、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,那么淡妆也好,浓妆也罢,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。
6、出处:宋·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》扩展资料:在这首诗歌中,陶渊明“任真”的饮酒理论经苏轼得以进一步发展。
7、他追求超脱尘世、恬淡无欲的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醉酒境界。
8、他饮酒自适,随缘而安,甘作尘世中人而不思退隐。
9、他的饮酒诗词触处生春,机趣横生,颇具生活情味。
10、这首诗写西湖上醉饮情景,把湖光山色和美酒深情融合无间,表达了诗人赏景会心、醉入仙乡的奇妙感受,不仅写出了西湖美景,而且揭示了西湖之美的风韵情致。
11、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全诗是: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12、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13、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的第二首.1.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。
14、汉族,北宋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。
15、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进士及第。
16、宋神宗时曾在凤翔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等地任职。
17、元丰三年(1080年),因“乌台诗案”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。
18、宋哲宗即位后,曾任翰林学士、侍读学士、礼部尚书等职,并出知杭州、颍州、扬州、定州等地,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、儋州。
19、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,途中于常州病逝。
20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,谥号“文忠”。
21、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,并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
22、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其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其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
23、苏轼亦善书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;工于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
24、有《东坡七集》、《东坡易传》、《东坡乐府》等传世。
25、2.诗文赏析: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,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,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。
26、原作有两首,这是第二首。
27、其中首句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: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,西湖水波荡漾,波光闪闪,十分美丽。
28、次句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描写雨天的山色:在雨幕笼罩下,西湖周围的群山,迷迷茫茫,若有若无,非常奇妙。
29、从题目可以得知,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,起初阳光明丽,后来下起了雨。
30、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,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。
31、“晴方好”“雨亦奇”,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。
32、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两句,诗人用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,写出了西湖的神韵。
33、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,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,同有一个“西”字,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,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,不用借助外物,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,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。
34、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,总是风姿绰约的;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,都美妙无比,令人神往。
35、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,从此,“西子湖”就成了西湖的别称。
36、而且二者同处吴越地区,所以运用这个比喻。
37、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38、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39、这首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•其二》描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与晴资雨态。
40、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意思是淡妆也好,浓妆也罢,总能很好地衬托出她的神韵。
41、以绝色美人喻西湖,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,而且新奇别致,情味隽永。
42、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,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,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。
43、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?采用这样的手法,比起直接去描写,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,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。
44、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,同时也诉之于思考,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。
45、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,小学语文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[ 宋 ]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46、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标签: